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试验规范

试验规范

条条道路通民心——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 2024-01-22 21:25:47 |   作者: 试验规范

  在文章中,李新民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样定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是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城乡人力、信息、资源交流,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近两周的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出,发生在全省各地的很多鲜活的事例都无一例外地印证了这个定位的正确与准确。

  要想富,先修路。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让农产品走出了封闭的农村、走向了开放的市场,让农产品变成商品,让资源变成财富——

  栾川县潭头镇重渡沟村,在未修路前,乡政府动员村民发展家庭宾馆,因担心赔钱,几乎是无人响应。路修通后,群众自发筹资建起来的农家宾馆犹如雨后春笋。今年“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该村日接待游客突破万人。目前,该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就占全村的2/3。

  西峡县阳城乡田营村盛产黑梨、油桃、猕猴桃,年产水果500多万公斤。今年4月,随着该村水泥路的建成,外地客商第一次直接把车开进村子里,仅一个夏季,该村人均增收近千元。

  项城市三张店乡公路修通以后,周口盛源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金鑫绒加工厂等一大批项目落户该乡。目前,全乡共引进项目24个,其中工业项目16个,总投资5200万元。

  唐河县是豫西南的“黄牛之乡”,过去由于没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工和运输都很不方便,大大制约了黄牛经济的集约化发展。现在,路通了,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起来了,并逐步形成了集牧草种植、黄牛育肥、牛肉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黄牛产业也成为该县农村的主导产业。目前,唐河黄牛饲养量达到62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4%,农民年人均收入也比去年增加了500多元。

  沙石料运输是台前县的一大特色,公路的畅通使这一产业更加红火,每天通过台吴公路的“沙车”已达7000多台,形成了吴坝石料市场、孙口沙子市场、刘口砖瓦市场等外来物料集散地。

  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不仅修通了一条条平坦的“致富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在兰考县红庙镇李庄村,板材生意红红火火,购买板材的车辆直接开进了村子。69岁的村民赵德江感慨地说:“修油路可是咱一村一庄办不了、一家一户不敢想的事情。要是省里不补钱,市里县里不出面,交通部门不下劲儿,光凭咱老百姓,根本就办不到。今年李庄村板材生意好,多亏这路修得好啊。前几年,天一下雨,村里人都出不去,哪里还会有生意?说实话,俺全村人打心眼儿里感谢党,感谢政府!”

  在汝阳县柏树乡康巴村,过去由于道路不通、信息闭塞、经济贫困,“闺女嫁出去,儿子倒插门”,村里多年都没发展一名党员。道路修通后,党支部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要求进步的群众也多了,一年内就有3人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嵩县何村乡东洼村,当地群众听说市、县干部和交通部门领导来看路,就像当年欢迎八路军、一样自发拿出自家产的花生、柿子、鸡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采访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实施工程人员、驻工地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不少乡镇干部反映,过去,群众是“有吃有喝不理你,有房有地不求你,出了问题就找你,处理不了就骂你”,现在,因为“村村通”工程,群众是“有吃有喝欢迎你,发家致富指望你,有了困难依靠你,帮助解决感激你”。

  说到干群一心,省公路局农村公路办公室主任宋华东深有感触:“现在,从省到市,到县、乡、村,只要一说修农村公路,从领导到群众,积极性都很高。从项目申报、土地占用、房屋搬迁到工程项目施工和道路养护,各地各部门都能积极主动、团结协作。也正因为有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高度一致,农村公路建设这项‘民心工程’才能像现在这样得民心!”

  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不仅将村庄与城市连在了一起,还使科技、文化、教育、市场信息等文明成果顺畅地进入农村,使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文明新风正在悄然兴起——

  内乡县夏馆镇万沟村大赵峪村民组在海拔1500米的大山深处。没修路之前,村民需要花上两三个小时、过十几道沟、走十几里路才能到大路上。现在,“村村通”直接将村道和乡道连在了一起,坐车1个小时就到了。记者发现,在这个过去连自行车都派不上用场的小村庄,如今摩托车正慢慢的变成为村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在仅有6100余户村民的夏馆镇,现在仅摩托车就有5000多辆。

  在西峡县五里桥乡郝岗村,74岁的老汉赵金生激动地说:“我盼望一辈子修路的事今年终于实现了。以前因为路不通,教师都不愿意到村里来,天一下雨娃儿们就没法上学,如今再也用不着发愁娃儿们的上学问题了。以前我不会骑车,现在我也买了一辆电瓶车,年轻人赶集串门全都骑上了摩托车。”

  在修武县采访时,岸上乡东岭后村支书武松锁和记者说,过去村上路不好,卫生条件也差,想讲究也讲究不成,现在路修成了,村里人也开始穿上锃亮的皮鞋了;过去下雨下雪出不了村,就在家里喝酒、赌博,现在就是下雨也能外出做生意了;过去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现在家家户户买起了摩托车、三轮车;过去村民有急病,救护车进不了村,现在水泥路通了,一打“120”,救护车就开到家门口……

  在方城县,路通后,“村村通班车”计划也开始实施。目前该县已开辟城乡客运线公里。“修路修到家门口,班车开到村里头”,群众的笑容写在脸上,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象征农村落后的“三堆”(粪堆、柴堆、垃圾堆)不见了,街道干净了。不少村干部反映,自打修了“村村通”,村里打架斗殴的少了,闹事的少了;装电话的多了,出门用手机的多了;买车搞运输的多了,外出经商的多了;文明生态村也慢慢变得多了。而方城的变化,正是全省乡村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