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

携手共进融通互鉴:第一届全国高校文史学生期刊交流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4-02-22 12:13:04 |   作者: 标准规范

  在当前提倡建设“新文科”模式的背景下,跨界融通成为文史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伴随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国内青年学生刊物的创办与发展蔚然成风,同办刊事业欣欣向荣的现状不相符的是,各刊物之间缺乏办刊经验交流与问题反思的平台。11月26日-27日,第一届全国高校文史类学生期刊交流论坛应运而生。本次论坛由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主办,《精一学刊》编辑部承办,并邀请清明上河图研究会《清明上河学刊》编辑部、河南大学《历史背景和文化论坛》编辑部、山西大学《百草园》编辑部、《历史学通讯》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唐潮》编辑部、暨南大学《史星》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史声》编辑部、湘潭大学历史学会及《夏鼎》编辑部、西北师范大学《文史管窥》编辑部、西南大学历史科协及《史林雏鸣》和《新石器》编辑部、河南科技大学《洛城挥麈》编辑部、山东师范大学麒麟学社及《学史》编辑部、湖南师范大学《麓山史谈》编辑部、苏州科技大学《回音》编辑部、南京大学紫藤学社及《紫藤学刊》编辑部、鲁东大学《石榴花》编辑部、西藏大学《西藏大学报》编辑部、南开大学《春秋》编辑部、天津师范大学《小荷》编辑部等19家刊物联合举办。共话国内高校文史学生刊物的建设范式与方法创新,寻求构建“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型青年学术发展体系。论坛同时邀请《文史哲》编辑部察应坤老师做专业期刊指导讲座,为青年学人带来创刊办刊的指导性意见,深化青年刊物建设经验的吸收与总结。

  11月26日18时,论坛开幕式于腾讯会议举行。开幕式的第一单元由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的各位负责人致辞。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学术文化中心主任李文凯主持开幕式,他对参与本次论坛的相关单位作了简单介绍,并对联合主办的各兄弟刊物表示热烈欢迎。首先,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总编辑戚逸旸简要介绍了精一文研的基本情况及本次论坛的成因和宗旨,鼓励各刊物在本次论坛中多方交流办刊经验,期望各单位真正达到携手共进、融通互鉴的效果。随后,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学术研究部副部长向俊丞致辞,他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思想上为本次会议奠定了基调,阐明了新形势下学生刊物的新使命。向俊丞认为,学术期刊是展现理论创新的平台,创新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动力,当下青年学人创办文史类学术刊物,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同时发扬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精神,在学术交流中培养编辑事业的后备力量。并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创造性转化。最后,《精一学刊》副主编魏清高致辞,他简要讲述了本次论坛的重大意义,并向各方介绍了《精一学刊》的基本筹备情况:为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推动青年学人对于文、史、哲领域重要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于2022年底创办《精一学刊》,目前刊物正处于筹备阶段,各项工作已逐步进入有序运行的轨道。本次论坛,既是《精一学刊》编辑部承办重要活动的一次尝试,亦是《精一学刊》向全国各优秀学生刊物学习借鉴的一次宝贵机会。魏清高认为,本次论坛规模宏大、专业性强、辐射面广,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准,能够产生丰硕的交流成果。他同时代表《精一学刊》编辑部的全体成员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的第二单元由联合主办本次活动的各编辑部的代表就自身的办刊与整体发展状况作主题发言。孙延森向各方介绍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论坛》的创办情况,并表示刊物在人才教育培训制度上须技术能力与学术素养并重,编辑部会不定期举办相关培训活动与读书会活动,并邀请名师学人顾问指导。翟雨佳介绍了《唐潮》走过的三十五年风风雨雨,尤其突出了该刊开设“他山之石”栏目并收录其他学科综合性论文的办刊特色。张欣然在介绍《珞珈人文》编辑工作流程的同时,表示前辈学者与老师们的支持帮助刊物走到今天,并希望能够通过论坛交流让更多学人领略刊物风采。杜佳礼着重介绍了《百草园》的创办情况及“文涌”系列读书会的筹办情况,展示了学生刊物与读书会结合发展的良好模式。王栋民介绍了《史星》杂志的基本情况,并提及了该刊与其他刊物同仁之间的合作交流,指出联合读书会活动取得了热烈的反响。周思雨简要谈到了《历史学通讯》的发展趋势,并表示刊物正在申请国际通用刊号,以期走向独立化与国际化,这为各刊物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陈宏飞在讲述《史声》的发展时向大家展示了刊物的师范专业特色,并诚挚邀请广大青年学人赐稿。朱雄简要介绍了《夏鼎》杂志的办刊历程,并试图通过线上、线下同时发行的方式促进刊物的传播。崔元洋着重讲述了《学史》及麒麟学社的名称由来和办刊故事,并表示学社编辑部将着手进行刊物的电子化处理。赵澎介绍的《春秋》杂志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图书馆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他同时突出了刊物在特殊时代环境设定特殊专栏的鲜明特色,带来了一定启发。王怡宁介绍了西南大学历史科协主办的期刊《史林雏鸣》与学术简报《新石器》,展现了青年学子的科研成就与学术风采。雷征宇介绍了《紫藤学刊》的基本情况,学刊通过良好的宣传,在南京大学历史学科120周年院庆的同时广泛赠予社会各界,有效增加了影响力。朱紫怡负责的《西藏大学报》作为校园内部学术报刊,深具权威性、导向性、育人性,并将时代热议与时评作为其独特栏目,开设抗疫专刊和二十大专栏,力图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王若瑄介绍了《洛城挥麈》的基本筹办情况,并表示刊物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希望能够通过本次论坛向各兄弟单位广泛学习,交流经验。张乐翔向大家介绍了《石榴花》杂志的常设栏目与办刊特色,该刊物集书评、影评、随笔等于一体,同时会根据来搞内容灵活设立特色栏目,极好地体现出文史哲的跨学科色彩,契合了当下“新文科”的发展模式。李润禹热情讲述了《回音》的办刊历程和专题栏目设置,并欢迎各兄弟单位的青年学人知道更多的刊物详情。李泽同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文史管窥》的办刊理念与征稿设置,并表示编辑部目前正在进行校庆特别刊的选稿和发刊工作。周思雨最后介绍的《清明上河学刊》作为本次论坛与会刊物中唯一一家由研究学会主办的刊物,聚焦于对《清明上河图》的探讨,力求继承著名学者周宝珠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学术遗志,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整体看来,18家刊物可谓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既展示出自己的独特风采,又深度契合了本次论坛开幕式的主题,真正营造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

  26日20时,论坛邀请到《文史哲》编辑部的察应坤老师,为各刊物编辑部与会人员带来题为《青年学生刊物与学术生产》的专业指导讲座。讲座由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总编辑戚逸旸主持。作为国内知名权威期刊《文史哲》编辑部的一员,察应坤老师不仅仅具备深厚的学识涵养与气度,同时在办刊问题上也颇有经验和心得。察老师首先向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他青年时代筹办学生刊物的经历和感受,他于1994年考入高中以后,便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伙伴一同创办了文学性刊物《晨曦》,用以发表优秀的诗歌作品、议论文与散文,受到了师生的欢迎。进入山东师范大学学习后,察应坤老师将主攻方向转移到了史学,与朋友们创办了历史性、学术性刊物《学史》。《学史》由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赐名,经过青年学子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而发扬光大。察老师回顾了《学史》在创刊和发展期间曾面临的艰苦条件,并认为《学史》在发展之初不仅承载着纯粹的学术梦想,同时书写着鲜活的历史,避免了学术研究与编辑工作的僵化。

  随后,察应坤老师结合近20年的社会时代变化,对青年刊物的办刊环境和风格转变问题进行了细致剖析。察老师认为,跟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国内青年学生刊物的整体风格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少刊物尤其强调让自身同学术前沿和社会现实发生密切联系,这呈现了一种良好的发展倾向。察老师结合自己的办刊经历,认为当年的“写青春的历史,求历史的青春”这句口号实际也表达出了学问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美好愿景。他还指出,开办讲座成为目前青年学术刊物的一个重要发展的新趋势,将讲座与刊物相结合,尤其是邀请名师学人进行讲座,能够迸发出极强的学术号召力和感召力,有效推动青年学术生产。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的模式,不仅成为当下青年学术刊物的有效生产形式,同时也切实地锻炼、提高了青年学子的能力。

  最后,察老师对本次论坛的主办方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表示了感谢,并提出了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本次论坛将国内各高校学刊的负责人召集在一起,应该做和能够做什么?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该如何规划和设计未来的学术成长道路?察老师认为,论坛的举办首先并不仅仅是为了开会,大家需要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形成未来的学术生产合力,如何通过内部交流与沟通加强凝聚力,形成真正的青年学术矩阵。其次,每位同学毕竟还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在办刊与学术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思考自己是不是今后要继续走学术道路,如何将自己的人生同学术刊物关联起来。正是这类问题意识,一方面推动着刊物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推动着青年学子自身的成长,正可谓“在创造历史当中书写历史,在创造历史当中研究历史”。察老师的总结带给大家丰富的启迪,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不仅有效地为各刊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也深化、升华了本次论坛的主题。

  27日9时,论坛第三部分——同行经验分享会正式举行。本次经验分享会由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学术文化中心主任李文凯主持,由周思雨、张诗尧、张笑溪三位主讲人分别作主题分享。

  首先,河南大学《历史背景和文化论坛》前主编、《精一学刊》主编、《历史学通讯》副主编、《清明上河学刊》编委周思雨带来题为《期刊编辑的经验、心得与展望》的分享。周思雨从“工作与角色”、“编辑工作中的学术道德”、“制度建设”、“历史研究的问题”、“个人工作历程回顾”等五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与体会。在谈及编辑工作和身份问题时,他认为,期刊编辑的角色是丰富而多元的,一定要做好办刊方向的掌舵者、前辈事业的传承者、工作条令的制定者、刊物发展的谏言者、把握文章质量的审阅者、定稿前夕的检查员、纵横捭阖的外交人员。这些富有多重色彩的“称谓”不仅展示着刊物编辑工作的复杂性,也对编辑人员本身提出了严肃的要求。周思雨认为,学生刊物编辑一定要保持对学术文字的尊重和敬畏,重视学术史和学术动态的发展,保持整体性视野,同时还应注重对稿件作者身份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编辑部同事加强信任,这些都是编辑工作中一定要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而筹办刊物最重要的就是坚守责任和担当。同时他提出了以人为本、因时而异、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民主活泼、态度严谨等根本原则,认为刊物一定要重视制度建设,根据真实的情况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周思雨还特意对历史主题刊物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强调历史问题来源于现实,必须包含人文关怀,学生刊物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历史研究的意义,更应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周思雨的发言问题意识强烈、引人深思,为各位办刊同仁带来了丰富的启迪。

  接下来,《历史学通讯》主编、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张诗尧带来题为《欧美历史学学生期刊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的分享。张诗尧首先点明了论文之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并借此阐述了当前国内学术期刊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认为,目前国内一些期刊存在着行政管理体制缺陷大、学历歧视现象严重、审稿体制不完善、平台市场化现象突出、纸质媒介传播范围受限等问题,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术的传播与交流。张诗尧认为,近年来学生刊物的创办某些特定的程度地代表着期刊发展趋势的“学生自治”和“学术自主”,这些刊物在未来的学术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他总结出衡量国家学术实力的两个重要隐性指标:一是学术是否开放、思想是否自由,二是是否重视青年学生的研究发表。张诗尧通过对Chicago Journal of Foreign Policy、Crimson Historical Review、Columbia Undergraduate Journal of History、Foundations、Yale Historical Review、Vanderbilt Historical Review、Ezra’s Archives等优秀欧美刊物的介绍,总结出外国期刊的优点:具备批判战斗性与严谨性、面向未来、审稿制度严格、运营模式正规等。这些优势特征在国内学生刊物在创办过程中应当被认真吸收。最后,张诗尧还为国内学生刊物的发展提供了些许建议:一是严格保护作者权益,体现在投稿说明、审稿流程中的方方面面;二是推动期刊正规化,例如尝试申请ISSN(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期刊号,将文章列在Tables ofContents中,并保证期刊的内容有清晰的组织架构;三是通过细节优化保护潜在的投稿作者,提供详细的作者指南和费用相关说明,并尝试采用知识共享许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将内容许可给使用者,采取一定的剽窃检测服务措施。张诗尧的发言专业性强、辐射面广,为国内学生文史刊物的优化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最后,陕西师范大学《唐潮》主编张笑溪从编辑部的建设层面为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题为《略谈编辑学术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的报告中,张笑溪首先勾勒了基本的学生学术期刊筹办流程,包括事前准备、方案策划,内容涉及报备立项、征稿方向设置、征稿数量及要求规划等,其次展示了期刊筹办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前期宣传、校稿审稿、编辑部的交流等。张笑溪强调,在条件允许时,需要筹备相关论坛,与刊物相适的论坛务必要考虑到评点教师、会场安排以及后勤问题。他尤其指出:工作总结对于学生刊物及论坛的筹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活动结束后,须做好账目的总结、工作的反思,指明编辑部工作中的长处,并注意总结不足,以文字稿的形式确认下来,以便自身及下一届编辑部成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吸收借鉴。同时应注意新闻稿的撰写和后期的宣传。张笑溪的总结和分享细致到位,为各学生刊物编辑部的工作提供了典型的范式,更进一步引发了各方的深入交流。

  27日14时,论坛召开期刊编辑部圆桌会议。本次会议由精一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学术研究部部长王淇铭主持,各期刊编辑部成员共同参与,旨在共同商讨办刊经验,交流办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共谋解决办法。会上,精一文研学术文化中心主任李文凯提出,作为学生刊物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强调自己的编辑身份认同,要做学术人也做好出版人,既要有“眼上功夫”,也要有“手上功夫”。所谓“手上功夫”,即体现在审稿时应当多读摘要,先筛选再校对,保证文章质量。李文凯的建议引发了办刊同仁的强烈共鸣,并引出当下学生刊物编辑某些特定的程度丧失文字加工能力的问题,李文凯认为,作为编辑应当不断学习、开阔视野,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提高审稿编稿效率。

  在随后的交流中,张诗尧就责任编辑与审稿人员问题提出一些疑问,并引发了持续讨论。讨论发现,由于指导老师支持态度、学生能力与办刊规模的不同,各学生刊物的审稿人员配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张诗尧提出尝试采用国外审稿体系、作者推荐审稿人等方法,帮助各刊物提高审稿质量。李文凯鉴于学生期刊的特殊性对其提议进行了一定的回应。

  本次圆桌会议广泛涉及到了19家联合主办刊物在办刊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共通性问题,例如:审稿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机制、期刊印刷时的排版与纸张安排、经费问题、投稿作者积极性不足等。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孙延森、李文凯、张诗尧等编辑同仁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针对外聘审稿人的沟通问题,张诗尧强调应注重同审稿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定期与审稿人建联。此外,许多同仁认为,当下国内高校中热衷于学术的人数较少,且很难平衡专业学习与学问,再加上国内学生刊物的认可度较低,所以稿件来源多存在着“外重内轻”的现象。目前针对提高投稿积极性这一问题,仍有待持续探讨。

  会议同时兼顾到了各刊物存在的一些特殊性问题,针对这样一些问题,编辑们纷纷建言献策。对于来稿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王淇铭认为,能够最终靠内部筛选,将由老师推荐的一部分优秀专业课论文发在期刊上,以提升刊物的整体质量。王子烨就编辑部的独立性和特色展示问题提问,李文凯认为,能够最终靠举办特色活动展现刊物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加强外联联系,将编辑部做大做强,避免被兼并。王若瑄就纯电子版期刊的征稿问题提问,大家讨论后总结出“先组建论坛,再发展实刊”的发展模式,以解决当下的征稿困境。《西藏大学报》的编辑同学就如何提升刊物影响力、收获多方位评价提出疑问,编辑们讨论后认为可通过建立公众号、筹办宣传活动、提高文稿质量、谋求优质接班人等方式来扩大影响力。另有同仁提问如何平衡刊物内文学类散文与学术类论文之间的关系,大家讨论后认为,可在刊物栏目设置中注重跨学科融合,同时更加清晰地界定刊物自身定位。此外,编辑部门还讨论了审稿期限、发刊方式、换届招新培训等问题,尤其在发展问题中,强调以组织集中培训、老人带新人、请老编辑进行讲座培训等方式,加强刊物编辑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在圆桌会议的结尾,编辑同仁们还就论坛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共享问题达成了共识。首先,会议提议将本论坛持续开办下去,并将时间初步定为每年5月和11月,由各家刊物轮流承办,以推动青年文史刊物的持续交流;其次,精一文研初步拟于后续设立相关基金,每年支持10家刊物的印刷费用;最后,各期刊单位分享了各自的组织公众号,并共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携手共进、融会贯通,为今后全国高校文史学生期刊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