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

官方泄漏將树立中國特征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機制

发布时间: 2023-11-22 15:55:23 |   作者: 标准规范

  “一切出书社都怕兩件事——國際化、數字化。”由市新聞出书局、復旦大學等近来主辦的學術出书上海論壇上,全國各大學術期刊主編、業界專家直面期刊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根據新聞出书廣電總局上一年的年檢數據,國內現有學術期刊約5000種,但有明確功用定位、有學術內涵的期刊卻沒有构成氣候。與此對應,中國SCI論文兩年前已穩居国际第二,每年産出量達百萬篇,被引用率卻低於国际平均值。不少論文陳述多,原創少;追蹤多,引領少;趨同多,特征少。

  新聞出书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办理司司長艾立民直言,時下學術期刊出书資源低水準重復,小、散、弱現象杰出,短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期刊。部分期刊淪為單位自留地,乃至以刊發品質低质的論文和收取版面費來維持生计。

  優勝劣汰,離不開評價體系。现在,國內認可度較高的中心期刊評價體系有三家——北大、南大、社科院,但三家評價體系重合率並不高,僅為30%—40%。同本期刊,在一家上榜,很可能在另一家落選,“中心”標準令人困惑。艾立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期刊的國際沟通。他泄漏,办理部門將推動树立權威公益、能夠和國際接軌又坚持中國特征的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機制。

  人文社科期刊的“走出去”,與翻譯品質休戚相關。與會專家憂心忡忡,連英文摘要都寫欠好,國際沟通談何走出去。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在編輯期刊時感觸頗深,“我們的稿源除了內地,還有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新加坡等,但凡內地的稿子,英文寫得都不過關。”《国际歷史》主編、中國社科院国际史所所長張順洪也面對同樣問題,“英文摘要五花八門,有些底子見不得人,外國人看不懂。”

  葛曉音提出,以傳統古典文史哲內容為題材的論文,與其附上讓歐美同行雲裏霧裏的英文摘要,不如乾脆放棄,“中國臺灣和日本的類似期刊也不弄英文,他們都不著急‘國際化’。但假如你真的有好發現,我们有必要能夠看得懂。”

  “數字化不僅是學術期刊上網。”在《南大學報》執行主編朱劍看來,資訊聚合才是數字化期刊的真实競爭力,“數字化期刊的資訊聚合功用,是紙本沒有的,對研究者卻很重要。現在的問題是數字化過程中,废物資訊太多,閱讀者大海撈針。”

  《中國社科院科學文摘》副總編柯錦華認為,“學生寫論文查期刊,把一切關鍵詞触及的論文全部下載;但真实做學問的學者必定是有選擇的,不是一切期刊都看。可是上網就沒辦法,龙蛇混杂,讓人無法專注考慮一個問題。”

  個人定制,成為專家對電子化期刊的新等待。將來的數字化期刊將主動追蹤讀者閱讀習慣,朱劍勾畫了藍圖,“期刊知道你關心什麼問題,知道你在關心哪些同行,不需要讀者主動提出要求,就能單獨為你做一本期刊。”(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