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

《湖北大学学报》跻身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发布时间: 2023-10-25 10:08:02 |   作者: 标准规范

  “随着期刊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术期刊特别是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谈及高校学报的现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陈道德不由感到紧迫。

  作为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从内部资料到公开发行,从地方小刊到跻身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为来源期刊,走出一条在夹缝中寻求自身特色的新路。

  综合性期刊因大而全很难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编排思路上率先改革,打破了以一级学科设置栏目的固有模式,以笔谈形式为基础,整合学科资源,设置了多个专题专栏。

  据陈道德介绍,该刊自2002年以来全部实行专题专栏化,并对之前已有的栏目进行盘点,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栏目进行论证,结合所在学校和本地区的优势学科和优秀团队,确定重点建设《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两个栏目。《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依托湖北大学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学科——伦理学,及时推出本校教师及全国同行的高水平成果。2006年和2010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依托武汉地区各高校专家学者的优秀团队力量,采取高规格、高密度的建设思路,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重点栏目的精心设计与强力打造,带动了该刊整体质量的提升。近年来该刊文章被《新华文摘》等二次文献刊物转载、复印、引用篇次及获奖篇次均有了明显提高,2012年被三大文摘全文转载的篇数更是达9篇之多。

  作为一家地方学术刊物,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竞争力,一定要采取超常的战略机制。在这方面,该刊找到了依托名家名作实施理论创新、扩大学术影响的新路子,并逐渐形成特色、形成传统。

  该刊专职编辑熊显长介绍说,杂志2008年第1期发表了著名美学家刘纲纪的《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一文,文章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出前瞻性构想,发表后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介绍和复印。2008年第2期发表了文艺学家王元骧的《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发表后被《光明日报》《中国文学年鉴》等进行了摘登、评述和复印。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些高水平作者的原创理论,给我们这本地方学术期刊以强有力的支撑,使之能够始终在相对高水平的平台上运行。”熊显长说。

  同时,该刊还十分重视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部建立了一整套学习制度,并重视编辑的再学习,鼓励编辑攻读学位或外出进修,支持编辑申报课题,全方位参与科学研究。编辑部很重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深入学术界,策划最前沿的专题专栏。

  近几年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围绕进一步提升学报质量,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采取一系列兴刊措施。

  首先,把好入口关,狠抓编校质量。该刊规定由常务副主编首先过滤所有来稿,凡达不到一定学术水准或存在政治、宗教等问题的稿件一律不得进入审稿流程。为最好能够降低差错,除了抓好编辑和校对的所有的环节,该刊还专门组织研究生作为“第一读者”,对付印稿再校对一遍。

  其次,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该刊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并逐渐完备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保证审稿制度的严肃性、公平性;为进一步探索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建立编辑联系制度及参加学术会议制度,规定所有编辑联系所负责学科的院系,积极参加相关省内外学术会议,与作者广交朋友。此外,该刊2008年建立了《编辑奖励条例》,鼓励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从始至终坚持开门办刊。大幅度提高外稿比例,使之达到70%,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扩大了选稿范围,有助于优中选优,提高刊物整体质量。